電商是對線下商業(yè)的一種摧枯拉朽后的重構(gòu),為什么O2O這個概念出來之后,大家都忘了這一點呢?兩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(nèi)還將繼續(xù)共存,但電商會不斷蠶食便利店貨架上的地盤,在不犧牲品類豐富性的同時不斷縮短送達時間。
鈦媒體注:業(yè)界聲稱的零售O2O元年即將接近尾聲,但是在鈦媒體盤點近一年來從Offline、Online 向下走、向上走的“玩家們”,一步兩步、一步兩步,大家都還沒怎么找到自己的步伐。
京東3月份吹響進軍線下的號角,宣布與萬家便利店攜手,共同打造“十五分鐘達”+“一小時達”的服務(wù)體系,時至年終,當初的豪言壯語已經(jīng)在柴米油鹽的拉鋸戰(zhàn)中消磨殆盡,又傳出了京東“一縣一店”的O2O落地計劃。
繼2011年試水便利店模式后,今年5月份,升級版的“嗨客”又強勢“入侵”幾百個小區(qū),一度讓外界驚呼馬云有對頭了。不過目標人群定位的搖擺和”偽體驗”模式讓嗨店基本淪為順豐的“自嗨”。近日嗨客商城的上線能否拯救半死不活的“嗨客”尚待觀察。
而社區(qū) O2O的那些小型玩家們今年也紛紛觸壁掉頭:快書包**放棄死扛幾年的“一小時送貨”,向現(xiàn)實低頭;曾經(jīng)勢頭兇猛的叮咚小區(qū)全面收縮展現(xiàn),退守上海市場,“閉關(guān)轉(zhuǎn)型”;就連一度在朋友圈刷屏的社區(qū)001近日也屢遭爆料模式落后,越做越虧、難以為繼。
就在線下玩家紛紛”下凡“,向商超便利夫妻店發(fā)起沖擊的同時,線下的零頭巨頭們也沒有困守愁城、坐以待斃,而是期望借O2O的這個風口讓自己沉重的身子“飄起來”。“靈魂深處鬧革命”的蘇寧云商三季度線上交易額同比增長52.26%,是個不錯的跡象;萬達聯(lián)手百度、騰訊,在電商方面“任性”地砸錢,要在一兩年內(nèi)用真金白銀“趟”出一條 o2o更佳模式;本土超市巨頭大潤發(fā)和湖南零售“軍閥”步步高的“飛牛”和“云猴”,今年都宣布完成了從電商平臺到 O2O平臺的“轉(zhuǎn)身”,前些年一直半死不活的零售業(yè)電商平臺能否搭上 O2O的快車死而復生?
縱觀各路人馬今年在零售O2O領(lǐng)域的排兵布陣,雖然陣型各異、兵法不同,但是大家好像都沒有在起跑線之外走出多遠,在社會上造成的動靜也遠不足“**”的一個零頭,距離改變?nèi)藗兊纳钊匀?ldquo;路漫漫,其修遠“。
反觀本地服務(wù)O2O,就仿佛一下子從默片時代來到了《變形金剛》時代,沉寂幾年的“千團大戰(zhàn)”有了借尸還魂、卷土重來之勢,從年初快的、滴滴的”燒錢大戰(zhàn)“到年中美團、餓了么地推人員的流血事件,再到58、趕集這一對千年冤家在O2O戰(zhàn)場上的狹路相逢。再加上連續(xù)創(chuàng)業(yè)者雕爺對于“解放手藝人”的連續(xù)鼓吹,家政服務(wù)O2O公司的群雄爭起……本地服務(wù)O2O似乎正處在爆發(fā)的前夜。
為什么零售O2O在今年沒有像服務(wù)O2O那樣“火”起來,是哪些暗礁讓探路者在今年紛紛“折戟”?線上巨頭、線下霸主各自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?零售 O2O是不是一個偽概念?鈦媒體年度總結(jié)一一來拆解。
O2O 的流量困境
“我經(jīng)營大潤發(fā)17年了,從來沒有為引流這個事情傷過腦筋”,大潤發(fā)董事長黃明瑞的一句話一舉道破零售業(yè)面臨的更大困境——海量的進店客流如何轉(zhuǎn)化為線上客流。
或許是因為“從來沒有為引流傷過腦筋”,零售企業(yè)做電商往往會把“流量轉(zhuǎn)化”這件事想象的過于輕而易舉。深耕湖南市場19年的步步高,年進店客流10億人次,在他們的規(guī)劃中,明年,交易流量的轉(zhuǎn)化率要達到30%,后年要達到60%。為了誘導顧客“上網(wǎng)”,他們將用電子小票取消紙質(zhì)小票,施加各種小恩小惠。
然而,基于各種流量入口的“網(wǎng)絡(luò)地產(chǎn)”和線下盤踞黃金地段、坐等客戶上門的“商業(yè)地產(chǎn)”,邏輯完全不同。哪怕線下客流的轉(zhuǎn)化率能夠達到10%,早就沒有阿里、京東什么事了。目前電商的新客獲取成本已經(jīng)達到了300元左右。傳統(tǒng)零售商如果要和電商拼流量基本上毫無勝算。
對于社區(qū)001這樣的“白手起家者”,流量獲取依然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,尤其是他們將目標客群鎖定在了家庭主婦、老年群體這些“入網(wǎng)率”低的人群,基于位置的線下推廣就顯得尤為重要,散發(fā)傳單、社區(qū)活動、和物業(yè)合作……線下的流量獲取成本一點都不會比線下便宜。
而對于京東這樣的流量巨頭,圖樣面臨著線**量“本地化”的問題——如何將消費者引導至附近的便利店下單?便利店如果自己開通本地公眾服務(wù)賬號,獲取的流量難道不是更“本地化”嗎?何須依傍京東這樣的“居心叵測者”?
“一小時配送”是不是步子太大了?
一小時配送究竟是不是平民百姓的一種強需求?
快書包用4年時間的試錯幫助后來者趟了不少地雷。幾年下來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適合一小時配送的品類太少了,除了口罩、白酒、衛(wèi)生巾之外,更大多數(shù)商品在便利性和豐富性上他們都不比便利店和大電商更有優(yōu)勢,屬于兩頭不討好。
與之相反,普通人對于服務(wù)上門的需求就要強烈的多。
普通家庭大件日用品的**大采購,舉家出動、四處尋找停車位,人們當然希望可以直接送貨上門。然而,這和 O2O沒什么關(guān)系,可以直接從物流中心送到用戶手中,也是一號店、淘寶等電商平臺已經(jīng)在做的事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電商本身難道不就是零售 O2O么?
對于人們的緊急性需求,或者高端消費者節(jié)省時間的需求,Uber、Lyft那些“兼職跑腿兒”的司機們“順手”送起來會更有效率,人人快遞的“兼職快遞員”也可以做這件事,用不著在每個便利店駐扎幾名隨時待命的送貨員。
估值剛剛超過20億美元的Instacart就是這么做的,Instacart采用眾包的采購和配送方式,沒有自建倉庫和車隊,而是與前幾立采購員簽約,采購員憑借一部智能手機和一輛汽車便能夠加入到Instacart。當用戶在Instacart下單后,距離更近的采購員將前往更近的合作商家進行商品采購,然后負責配送到用戶手里。
要知道,Instacart的送貨費并不便宜,如果用戶購買不足35美元的貨品,1小時內(nèi)送到的價錢是9.99美元,超過35美元運費是5.99美元。在中國,大部分人的時間成本還沒這么高。
沒有什么O2O ,只有電商的不斷進化
電商企業(yè)家們還記得賴以起家的長尾理論么?無限延伸的貨架可以擺放無窮無盡的商品,滿足人們千差萬別的長尾需求。電商的目標從一開始就定下了,此后的十年不過是不斷用倉儲、物流、配送的智能化來使這個美夢成真,使這個美夢的延遲更短。
零售O2O則似乎是在走回頭路。在快捷送達和品類豐富之間有一種難以調(diào)和的天然矛盾。日常零碎所需去樓下的夫妻店,日常大件采購**去市里的大型超市, 非緊急需求通過網(wǎng)購解決。這都是人們在便捷性和豐富性作出權(quán)衡后的選擇。
將電商和商超、便利店嫁接,彌合了這一對矛盾了嗎?沒有,不僅不是優(yōu)勢互補,反而可能是兩種模式弱點的二倍放大。
因為要兼顧展示和購物引導功能,因為消費者購買的隨意性,所以便利店貨架的利用效率、智能化遠遠不如倉儲中心。不僅如此,便利店的選址依據(jù)是線下客流的分布,而線下與線上客流的分布、需求的分層則迥然有異。這也決定了,電商把便利店作為配送中心不如自建物流點更有效率。
也許意識到了這一點,京東年底開始自己建店,而不再奢望“抄近道”??旖莸竭_和品類豐富之間的矛盾只能靠物流的智能化、倉儲的毛細血管化、電商的滲透率來解決,別無他法。這是電商自身的演進,和O2O沒什么關(guān)系。
電商是對線下商業(yè)的一種摧枯拉朽后的重構(gòu),為什么O2O這個概念出來之后,大家都忘了這一點呢?兩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(nèi)還將繼續(xù)共存,但電商會不斷蠶食便利店貨架上的地盤,在不犧牲品類豐富性的同時不斷縮短送達時間。
只不過,這和O2O又有什么關(guān)系呢?